从“教师”到“导师”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王辉霞
2019-12-14 11:03:24
|
我要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里也许很忙,匆忙的生活节奏会让我们乱了脚步,迷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只为赶路,却忘了为什么赶路,路在何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一样的路。犹如拉车前行的老黄牛,惯性向前,没有思考,忘了出发点,模糊了目的地。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阅读、勤学习,并经常反思和总结,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这样才能明确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做到上课有效,有效地上课。课堂上不仅要重视“教”的结果,更应该精心设计,做好“导”的指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教育的真谛——唤醒和激发,从而达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那么,我们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型和蜕变。此处的“教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上课以传统课堂的讲为主,太少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此处的“导师”非正常意义的“导师”,而是做“指导性”的教师。总言之,“教师”以“教”、灌输为主,“导师”以“导”、引领为主。
怎样完成角色转换,从“教师” 到 “导师”?总体上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取向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行为路径。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但是,表述理论往往容易的,实践操作往往是困难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之前,要先改变教师的惯性思维,先让自己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警惕学校的反教育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即符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规律。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许会无意识地犯错,但是一定不要有意识地犯错,且要减少无意识犯错。我们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获取进步。因为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是在犯错中成长的。
什么是反教育行为呢?反教育行为就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道理和基本规律。反教育行为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反教育行为会用暴力对待后进生;反教育行为会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反教育行为在学生学习中提倡非人性化的竞争机制;反教育行为还会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督促学生拼命学习等。比如有些学校的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前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等。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学生的素养是在成长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教育的功能是“来料加工”——为学生提供一种条件,开发、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优秀。
二、变教学“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
目前有些教育具有“工业社会教育”特征:按工业化、批量性生产的模式“塑造”学生。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课程与教科书,按规定执行的教育教学过程。知识本位是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以知识为唯一或几乎唯一的教育目标;忽略了更重要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以书本知识、静态知识、显性知识代替全部知识;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记忆课本知识。学生本位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超市、成长的平台。当然,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需要做到课前的精心设计和预设、课上的有效引领和点拨,课后的跟踪和推进,以及教学反思和整理。
三、理解教育的真谛。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陈天顺老师说:“教育=胡萝卜+大棒”。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有“胡萝卜”——激励和表扬;还要有“大棒”——惩戒和批评。但是,激励和惩戒是有先后的,首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在肯定他们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惩罚。惩罚不等同于体罚,值得注意的是惩罚是有必要的,体罚是要警惕的。这个公式的另一层含义是“胡萝卜”一定要大于“大棒”,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动态进步。先表扬后批评,多表扬少批评。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行走方式。
什么是最舒服的行走方式?通常情况下,不用改变的、惯性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最舒服的。不用动脑、不用改革,可以一直处于自己的舒适区,但是这种一劳永逸往往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有些时候,我们应该逼自己一把,尝试一些改变,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和格局。做人如此,做教师更是如此。若想与时俱进、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果,就从教师课堂行走方式改变开始吧!
孔老先生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苦思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能。)仔细想一想,课堂上,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愤”(思考) 的欲望、和提高了学生“悱” (说、表达)的能力,就掌控了课堂命脉、抓住了课堂精髓。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基础,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迁移和形成则更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直接输入要减少,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问题,把知识变成网状的知识结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知其一,也能知其二三;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学会有批判思维,因为我们的认知世界,不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而是多元化的,只要符合规矩,能够自圆其说,都是有道理的。
最后,在课堂实践中完成“教师”到“导师”的完全蜕变。
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实践只有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明确的方向。把心动变行动,实践于教学中去,更为重要。也许我们不能短时间内看到鲜花绽放,只要心怀执念,砥砺前行,定会有收获。有时候“过程” 比“结果” 更重要——尽管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经历了风雨不一定见彩虹,但是没有经历风雨,一定没有彩虹一样。课堂上,一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体验才能体悟!(体悟是教不出来的。)学生只有有了真正的学习行为,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犹太族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孩子上学之前,父母往往会告诉孩子课堂上一定要提出问题,放学后还会问孩子是否提出了难倒老师的问题。也许我们觉得这样做很不符合常理,但是也不无道理。
怀揣美好心愿,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从自我改变开始,变“教”师为“导”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通讯员 王辉霞 供稿)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