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路》窥见家庭教育思想的不均衡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李萍
2019-10-31 20:37:20
|
我要分享:
一位中国导演做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出·路》,她跟踪拍摄了农村孩子、小镇青年、国际大都市里的少女的人生十年。
农村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因为那里有更大的平台,更优秀的环境,有田垄里没有的精彩世界。马百娟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梦想简单而遥远,面够吃、水够喝足矣,她努力学习,却在小学生活结束之际被家里断送了学习生涯。2014年,马百娟嫁人,父亲要求摄制组出2万元才同意继续拍摄,家里的所有人都在给她灌输“女娃子长大了是要嫁人的,读书反而是负担"这样的思想。
“一代搞制造,一代搞金融,三代搞艺术”,这是北京少女袁晗寒的家庭写照,17岁辍学,生活自由而无聊,父母投资,她经营了一家小酒吧。之后为了让生活不再单调,她在德国读研,在北京实习,对于全世界顶级艺术家的讲座不以为意,得到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物质资源的她难以安抚自己的空虚感,回国注册一家公司,人生在无尽的物质生活中已毫无获得感。
在高考的大军中,你我都是平凡的一员,奇迹就像流星,我们都希望如此小的概率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然而上帝的宠儿又能有几个?复读三年,恐惧、挑战、迷茫,出身贫困的徐佳,希望用学历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中四处碰壁,几经波折,于一家电力公司找到了工作。拍摄组拿袁晗寒的生活剪影给他看,他表示接受社会中的不平等,接受现实,也要踏实走自己的路。买房、买车、结婚,他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一员。他也是唯一一个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三个人,表现出中国的三种不同阶层,贫富差距之大让人心生畏惧。抛去社会经济的隔阂,人们都一样,有朴素本真的善良,也有欲念泛滥的黑暗。就像导演所说,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互不了解彼此的生活。
人们说读书改变命运,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呢?中国人崇尚踏实努力带来的成功,否认不劳而获,是代代流传的平民气质。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的机会对全国孩子都是一项人生中伟大的福利,这是公平的有力依据,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长远征途。步入社会,以前学生以学习为主,因为读书是最便捷的武装自己的方式。出了象牙塔,赤裸裸地迎接社会的种种,少不了坎坷和歧路。此时若无技术和思想那边是手无寸铁经历的是社会的毒打。所以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徐佳,在学业中苦苦奋斗,在高考和毕业这些决定命运的时刻惶恐。在面对社会的不公时,从愤愤不平到逐渐接受,而后平凡度日。
镜头之下,是中国的发展产生的事实,物质资源只是次要的,不同的原生家庭给孩子不同的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又体现了资源分配不公的发展状况。均衡教育资源分配迫在眉睫,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原生家庭的思想麻痹问题,才能引领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通讯员 李萍 供稿)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