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就不曾离开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李萍
2019-10-19 17:39:22
|
我要分享: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乌镇,我想,是“故事”。
清晨,还没有灼热的太阳,一间屋子里吊着冬日里暖阳般的灯,照耀着一位老人的白发和伛偻的身躯,现如今仍用织布机纺织的老奶奶,皱纹爬满了双手,在游客面前展现她的老手艺却丝毫不逊色。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使她的笑容更加深刻而从容。
走进东栅,窄窄的小巷里尽是人间烟火,清早的柴米油盐和老电视机,以及爷爷奶奶弓着腰坐在木凳上冥想的样子。
这一生,从小桥流水到游客嘈杂喧闹,不曾离开乌镇;这辈子,枕水而眠,踏青砖而行,见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于河对岸捧书品茶,不管再经历什么,也都是在此基调上做文章;这一世,风都是温柔的,路都是平坦的,雨都是清脆的,邻里间相互问候,一声声都是回荡在胸腔的心语… …
打开窗,除了叶落声、鸟叫声、流水声,就是夜的安谧。
关上门,披一身月入梦,万籁俱寂之时最令人心安,也最令人迷惘,我们于自然之中,渺小如粟,既然如此,融于其中之时,又有何可忧,只忧不可长居于此而已。
走进南栅,走进一家美术馆,走近一位用心创作的店家。
手账、徽章、地图、美食索引、明信片、信封……
看样子她不怎么喜欢招呼客人,坐在角落里手绘乌镇的点点滴滴,一身朴素着装,头发随意挽着,干净利落,明眸善睐,听她讲,是一次旅行让她留在了这里。旅行,是灵魂的会客厅,是人生的中转站。她的故事片片断断分散在美术纪念品中,游客细细猜测这故事,回味无穷。
说到美术馆,想起西栅的木心美术馆,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参观,我于乌镇的一遗憾。
崇敬木心,是因为他深远哲思的短句。
“五十年未闻乡音,心里麻痒痒的亲切感”。山一程,水一程,木心暮年回到故乡,那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故后人们建了一座将朴质与美感融于一体的美术馆,“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寻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于此安放他的与故乡相离相念、相寻相见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艺术家,于一方净土,严肃的神情,紧锁的眉头,匆匆笔下,耕耘几代人的心田。
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文化,其文化魅力越大,越让人留恋。
我不留恋西安的盛世繁华,不留恋西湖美景奈何天,不留恋西栅灯火通明的夜景……
因为美景千篇一律,美的故事和朴素真挚的生活万里挑一。
忆江南,最忆缓缓的步子,绵绵的音调,和柔柔的风。
(通讯员 李萍 供稿)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