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情怀真如诗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杜建锋
2019-09-30 14:42:42
|
我要分享: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9月28日 新华网)
七十年风雨历程,七十年沧桑巨变。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第六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时,追寻烈士的事迹,品读烈士留下的诗文,体味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烈士们的铿然风骨和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不啻为一次心灵净化。那个曾经令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国度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个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如今已经走上了全面复兴的康庄大道,历史不容遗忘,那些动人的文字闪耀着革命烈士的的理想之光和信念之火,穿越历史时空,愈发可亲。
品读烈士的绝笔诗,看到的是他们如诗一般的博大、豪放胸怀。“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杨超,临刑前面不改色,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对革命的信仰。周文雍的《绝笔诗》中的那句“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则令人无限动容,牺牲无可避免,那就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为党为群众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的熊亨瀚,断头之时,让他心中记挂的仍然是国家。毫无疑问,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可在生命与信仰之间,英雄们选择的是信仰。怀着坚定的信仰,无数革命志士汇聚在党的旗帜之下,最终汇聚成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品读烈士的诗,看到的是他们如诗一般的婉约情怀。同样是杨超,在给妻子李竹青的诗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鲲鹏却爱天涯远,不听山阳夜笛声”,英雄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情感深沉,只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舍生取义就成常态。恽代英在《狱中诗》这样写到,“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历经万千磨难,生死早已看淡,但对战友的怀念之情从未消退,而是更加深重。写下《工人苦》的黄励,被杀害之前,心中记挂着仍然是工人的苦,“去迟了厂门关了,哎哟,哎哟!今天工钱罚掉了。”所谓英雄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泪奔跑的人。他们内心的婉约,对亲人的记挂,最终成为他们前行的力量,他们愿意“留得豪情作楚囚”,他们愿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英雄已逝,斯文常存,精神常青。每一首诗,每一个文字,都是一颗心在跳动。在暗无天日的旧世界,他们穿透黑暗,给人以光明,启迪来者。在今天,回望历史,追忆先烈,品味他们留下的文章,依然能够获取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就在大声的朗诵之中,就在默默的品读中,蓦然发现,英雄情怀真如诗!而自己不仅应是读诗人,更应有志于做个有英雄情怀的人!
(通讯员 杜建锋 供稿)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