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网-通讯员频道

一个医学生的感悟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刘政
2018-08-30 15:39:14 | 我要分享:
0
  开学意味着离医生这个令我敬畏的职业又进了一步,经过一年在学校和医院学习的所见所闻,我心中生出不少感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必定要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把维护病人的健康和幸福为己任,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这样才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和医生这个职业,即使荆棘载途,也要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只有艰难困苦,庸玉汝于成。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行”,医德乃行医之根基,无德之医,纵使有妙手回春之力,也终会如齐人攫金一般,有德之医,纵使在医技方面不稂不莠,但也会有自制和自知之明,有爱人之心,自知力所不及,自会让病家另请高明,不会因利益熏心,而耽搁了病情。
  
  医家勿要重视资财,轻忽人命,人命与钱财不可等同尔,当人疾病缠身,将医家做救命稻草,不能自已,失去理智,此时是人最脆弱无助之时,如果医家索要巨额之资,无疑是给了病人一张催命符,付与病人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病情好转,如病家因此失了性命,医生大可将责任推诿与疾病,落了个心安理得,这无疑于借刀杀人罢了,医家之德行与病家之性命,息息相关,世间之事莫大于人命,因此医德之重不言而喻,《增广贤文》中的古训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劝君莫作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这大概就是对钱财与仁义孰轻孰重,较客观的认识,孔子亦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医家处于人伦道德的风口浪尖之中,更应深刻理解此道理,此乃医家大段要急之处,如被钱财迷了心智,莫不就成了人民的蛀虫,刽子手。医者应做到恬淡虚无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即做到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此才能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朴淳,才能坚守高洁的道德情操和人伦修养,才能不被铜乳之臭熏染了心志。在中华民族的历代医家中不乏心存仁慈,以救人为天职,视钱财为粪土的有德之医,《黄帝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被后世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亦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他说到做到,“开棺救人”即是其一,有一天,孙思邈在路上遇到有人出殡,注意到有血从棺材里流出,经询问“死者”系一女性,因难产而“死亡”,刚入殓不久,孙思邈根据血迹判断此人还有救,就让抬棺的人停下开棺检查。通过切脉,发现女子脉搏还有微弱跳动,孙思邈便在她身上选穴位扎针,女子慢慢睁开了眼睛,并诞下一男婴,这一下救了两条性命,大家因此敬他为神医。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果不是视钱财为过眼云烟,如果不是以人命为贵,为医者是很难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开棺救人的。
  
  医家不可居功自傲,此医家之大忌,《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医家亦应顺应疾病的发展规律,当疾病有所起色,不能将其功效据为己有,沾沾自喜,整日昂头戴面,忘乎自我,自满之情日益弥生,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医家就应如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如上善之人将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恩万物像天一样无私无求,言谈恪守信用,这样既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会遭他人的怨恨,这样医患间的矛盾也会少很多吧。
  
  同行互相提携,莫相妒忌仇视,同行之间虽为竞争对手,也是相互指点迷津的友人,医道之深奥,非一时一人之所能及,如三坟五典,言大道常道者,虽托名为黄帝,神农,伏羲等人之书,实为多代医家共著,如少众医家之合力而为,一人一时定不能及如此,再如遇危要之病人,众医家不能共著一心,互相算计保留,勾心斗角,拿病人的性命筹划谋算他人,如病家丧了性命,大可嫁祸他人,将责任推脱与同僚,这样一来便少了竞争对手,或见他人病号多,心生妒忌,予以阻挠,影响其正常工作,拉拢病人,但又无德无能,既不能医好疾病,又为病家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或一起工作时,因种种小事,心中之不快日积月累,最终会拿病人来发泄。种种如此,同行之间的怨恨妒忌,其手段虽会打击压制到同行,自己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病家,这无疑是在杀人犯罪,为了自己一时之快,而草菅人命,这与心存仁慈,以救人为天职的医者背道相驰,日久天长,此种医者定会受同行之厌恶,遭世人之唾弃,为国法所制裁,医者父母心,应以慈善为怀,医德为镜,此种损人利己之行为,既违背人性良知,又违背伦理道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医家同行之间相互谦让尊重的故事,如元代有两大名医联手治病的故事。浙江有一大户人家的小姐患痨瘵病,病家出高价寻医诊治。经过名医朱丹溪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但小姐面颊红晕斑点始终难消。朱丹溪坦陈自己无力为治,推荐了苏州名医葛可久,病家带着朱丹溪的信到苏州寻葛可久。葛可久见信后随病家来到浙江,见过小姐后,葛可久让其他人退出,只留下小姐母亲及奶妈,说要治小姐的病需要用针刺小姐两乳房的穴位。小姐尚未婚配,再加上这种手法从未听过,主人十分为难,但为了治小姐的病还是同意了。经过葛可久针疗,小姐脸颊上红晕斑点终于消失。主人厚礼相谢,葛可久将功劳推到朱丹溪身上,说是朱先生医术高超,已经将小姐的病基本治好了,自己只是扎了几针而已,病人痊愈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朱丹溪和葛可久的谦逊对人,同行间互相尊重,不受病家钱财的医德,实为今人之榜样。
  
  诊病一视同仁,勿重富轻贫,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贼”。因此作为医者勿根据病人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信仰,种族,社会地位,或者任何其他因素,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分别对待。医者要保守患者秘密,即使患者已经死亡。将患者之苦视为自身之苦,患者之虑视为自身之虑,患者之期望视为自身之期望。医者“急病所急,不分贵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些急症或危急状况如不能及时救治,病人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此时有德之医便以病为急,而不以它事为要。明朝有一位叫范彬的御医,在他身上就有一个“拒贵救民”的故事。一日有人紧急叩门,范彬感觉到又遇到了危重病人,一边做准备一边让家人开门。开门后,求助者说妻子因生孩子而“血崩如注”,请他前去救治。范彬正要随他出门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陈英王也差人来请他,说宫里“贵人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范彬判断贵妃的病短时间内不至于死亡,没有太大危险,但那位女子流血过多病情危险,应先去那位妇人家诊治,然后才去宫中给贵妃治病。陈英王本想训斥范彬,但了解实情后不但没有训斥他,还夸他“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以恤我赤子,诚符吾望也。”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的换位思考和以人为本,是历代医家行医宗旨及职业操守,常言道先知儒理,再知医理,“仁义礼智信”是医家必须恪守之规则,德为医者之根本,为行医之前提,就如孙思邈所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将治病救人为自己之天职。
  
  在我以后学习和行医的道路上,我一定会遵守医德,对病人如同自己亲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祛除痛苦和病魔。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