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网-通讯员频道

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磨”出“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新风采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王栋梁
2018-05-21 09:05:13 | 我要分享:
0
  五月份,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从仓房镇学习归来,即召开全体教师会,研讨并安排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推进工作,力争落到一个“实”字,突出一个“新”字,让孩子在诵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化,蕴藏着无数可为当代社会造福的‘宝贝’。”淅川县寺湾镇中心学校校长白松涛认为,经过历史长河淘洗的传统文化尚未过时,可作为辅助学生成才的“利器”。
 
  业务校长王栋梁贯彻了寺湾镇“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实施方案。强调要创新校本教研形式,由只注重结果的“公开课”,延伸到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课例研究,具体做法就是多种形式的“磨课”。 该镇“磨课”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人同课多轮的 “车轮大战”
 
  由一名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听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形成新的课堂方案由该老师第二次上课;然后继续分析继续上课如此循环。这类“磨课”的优点是可以集众人之所长,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就某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多次、反复的推敲、研究,使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的方法更为简洁、明了,对培养年轻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2、多人同课循环的“各个击破”
 
  教研组的各位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同组教师的反思和改进。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第一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改进后第二次上课;第三位教师针对第二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改进后第三次上课。每次上课都是同伴集体研究,集体备课。因此,“各个击破”式的 “磨课”,重点磨练的是某一课教学内容的全程教学。只有进行这种整体性的一次次“磨课”,教学才能变得有序、高效,整体的课堂教学才能越来越纯粹,越来越完美,每位教师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张扬个性的“同课异构”
 
  同一课,不同的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所以造成课堂构思不同,上法不同。但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具体做法是:同一课,由不同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这类“磨课”的优点可以让不同的教师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寺湾镇中心学校通过“磨课”这个载体,让每一位教师在磨课中感悟,在上课中成长,在评课中收获。最终磨出了一个高效优质的课堂,磨出了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磨出了一个人人肯钻研,人人求上进的教学教研氛围。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