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网-通讯员频道

关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向的思考

[ 河南省教育网 ] 作者:
赵磊
2018-05-03 14:53:21 | 我要分享:
0
  管建刚的《阅读教学革命》已经读完了,大部分读的都很仔细,到后面教学实录部分读的挺快,除了管建刚的教学实录。
 
  对于管老师所提出语文课“指向写作”的观点,我颇受颇深,举双手赞成,之前我也说过,语文课的三个指向,一是指向积累,二是指向理解,三是指向写作。这三个指向和管老师的三个指向大体相同。
 
  管老师的第一个指向是字词,而我所提到的积累则不仅限于字词的识记和书写,它不仅包括字词,还包括句子的积累等,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
 
  管老师的第二个指向是阅读,我相信我提到的和管老师说的意思是相同的,阅读即理解,从体验上讲,体会了解文本内容、获得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能力上讲,进行阅读训练,获得阅读能力上的提升。
 
  管老师的第三个指向是写作。为什么要指向写作?首先,课标要求语文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实际上,我们生活在汉语的语言环境里,语文素养的培养时刻都在进行着。其次,教材在编排上,课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程度是相当的,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上,学生阅读过之后基本上都能把握住文中的信息,这也我们日常阅读经常的关注点,至于深度的阅读,需要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一定的指引。最后,从目前语文课堂实际来看,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阅读,带领学生理解,一遍又一遍的读课文,不亦乐乎的读来读去,热热闹闹的我们就觉得好,然而回到写作上,学生往往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写作能力赶不上阅读水平,这和我们教学上习作教学的缺失是离不开的。从“语文”的定义上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也指出了语文除了素养外,除了阅读外,还是为写作服务的。
 
  管老师在说语文指向写作的时候,他更多的关注的是书面的表达,他认为口语交际时刻都在进行着,生活中有口语交际、其他学科中也有口语交际,而且口语交际也不是一门语文学科能做好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不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至多的渗透和植入。童喜喜说读写之间说为桥,这里的说是口语交际,但有不仅仅是单纯的口语交际,它指向的也是写作,是为写作服务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指向写作,不仅要指向书面写作,还要指向口语的说,这说不是随意的说,可以看做是类似演讲,或者类似脱口秀,有主题,有顺序,讲究篇章和内在联系,这种说写下来或许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能我这么讲太狭隘,总之,这是指向写作的说,让说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检查预习,他提出几个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但这几个问题设计的很巧妙,直接指向后面的内容的理解,并为写作指导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内容把握,指向阅读,快速的带领学生从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三部分写作思维,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挖掘课文的写作点,贯彻写作思维。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或单独成环节,或融合在一起。
 
  从他的课堂实录中,我看到他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很巧妙,环环相扣,在指导习作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初,我觉得挺好。后来,我看完了管老师的五篇课堂实录和其他老师的五篇课堂实录,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满意。现在,我发现了,原来我不满意的地方在于那种课文中的美感体现的不够充分。指向习作的痕迹过于明显,正如管老师的四六分说法,人文性占四分,工具性占六分。在我心目中,作为欣赏者,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还是要体会美的。作为学生,不仅要欣赏美,还要会创造美。由此,“人文性”很重要,“工具性”也很重要,人文性可以加深对工具性的使用,工具性也可以促进人文性的感受,这不能简单的几几分了事。如何有效的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起来,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

Haedu声明: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本站免责声明